杜甫——困顿与乐观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)

  2023-08-21 08:59:57     100

杜甫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诗歌风格沉郁顿挫。他用亲身经历讲诉百姓疾苦与时局动荡。其生活年代历跨玄宗、肃宗和代宗,这一时期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节点。他怀着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政治抱负,在人生不同时期有不同感受。从青少年时的家境优越“庭前八月梨枣熟,一日上树能千回”;到十九岁进士落弟后到兖州省父

杜甫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诗歌风格沉郁顿挫。他用亲身经历讲诉百姓疾苦与时局动荡。其生活年代历跨玄宗、肃宗和代宗,这一时期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节点。他怀着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政治抱负,在人生不同时期有不同感受。

从青少年时的家境优越“庭前八月梨枣熟,一日上树能千回”;到十九岁进士落弟后到兖州省父亲那里过了四五年快意生活,《望岳》中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;到后来参加应试都由于权相等的干扰而失败;再后来就是“安史之乱”中避难,他将对时局的观察写成诗,于是便有《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》等诗;后肃宗继位任“杜拾遗”,又很快被贬;后邺城之战爆发,这一时期他深谙百姓疾苦,写下著名的“三吏”和“三别”;再就是在华州时期,也就是“杜甫草堂”居住时期所做的诗篇,如“万里桥西一草堂,百花潭水即沧浪。”;晚年北归的曲折经历和晚年忧国忧民情怀所做诗篇。


读杜诗让我感叹人生不易,同时也为他对贫苦人们的深情而感动。

他在夔州居住期间,草堂院子里有一株枣树。一天晚上,杜甫听到声音,于是起身查看,发现院子里有一老妇人,她身材消瘦,衣不蔽体,后见杜甫夫妇走来,很受惊,急忙往外跑。谁知杜甫夫妇不仅没有责怪他,反给其菜粥和衣服,并嘱咐她,以后白天便可来打枣。老妇人非常感谢。

原来老妇人就在草堂西边草棚子住,她的丈夫和儿子都被官兵拉去当苦力了,后来就靠挖野菜度日,最近饿得不行,才来偷枣的。

后来杜甫乘舟东下,嘱咐好友吴南卿善待老妇人,让她继续过来打枣。谁知吴并未按他嘱托的,而是在草堂周围筑篱笆。杜甫写诗给他“已诉征求贫到骨,正思戎马泪盈中。”吴南卿顿觉羞愧,撤掉篱笆。后来离开草堂后把草堂让给老妇人,并告诉他杜甫某天或许会回来,从此老妇人每年晒枣等杜甫回草堂。

杜甫晚年时遇到的一惊喜就是“苏涣”,算是对他在《南征》中所写“百年歌自苦,未见有知音”的回应吧。杜甫在潭州时,也就是晚年决定北上返回老家时有一段时期住在舟中,那时遇到苏涣。苏涣早先是个盗贼,但是他与别的普通盗贼不同,劫的是显官富贾,弓射得好,人称“弩跖”,后来改行还中了进士。

那段时间苏涣听说渔市上有个叫杜甫的,他想人们说得杜甫或许就是他仰慕的诗人,便前来拜访。杜甫还看了他写得几首诗,其中两句“徒有疾恶心,奈何不知几”,让杜甫有前所未有的另一番感叹,苏涣将个人的想法付诸行动,用武力打击恶商和欺压人们的官吏,后来起事虽然失败,但他的嫉恶扶善的行动精神值得尊敬。

苏涣的另外一些诗写的是老百姓的艰难,世道的黑暗和宇宙的运行,虽然格律等有些粗糙,但是却是充满嫉恶如仇,不向权贵谄媚的真情实感的诗句,读完让杜甫感到如遇知己,如司马相如遇到一百年后的杨雄。不想垂暮之年,竟遇如此新人,真让杜甫欣喜。于是便有“今晨清镜中,白间生黑丝;余发喜却变,胜食斋房芝。”的佳句。

这便是杜甫晚年身体残弱,精神却健壮的一段快乐时光,白发里的黑丝也仿佛多了很多。

杜甫一生四处漂泊,屡屡不得志,与统治阶级的剥削,中央势力衰弱,地方藩镇的嚣张等分不开。他将自己的遭遇,与百姓的命运和国家的灾难等联系起来,不同时期写出不同的真挚感受,有叙述,抒情,说理和纪行等,有自然,社会矛盾,内心冲突,仕途失意等。他是个高产诗人,其诗读来让人深思。

他的诗发扬了《诗经》和新乐府的优良传统,经得起“兴观群怨”和“知人论事”的标准衡量。他是名副其实的现实主义诗人,其诗不愧是“诗史”,他也不愧被后人称为“诗圣”。

杜甫开启中唐新乐府诗创作,七律组诗非常成功,并将议论引入诗歌,成为后世许多大家学习的典范。

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”“岱宗夫如何?齐鲁青未了。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”“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能得几回闻。”“桃花一簇开无主,可爱深红爱浅红? ”……


杜甫一生不得志,但他始终抱着希望,并将一生所见所悟用诗记录,用一只笔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。丰富的经历,丰富的体裁铸就了丰富有极高艺术成就的诗歌,将永远照耀中国大地,不愧为“世界文化名人”。